编者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业已成为大势所趋,任何一所追求人才培养高质量、办学理念特色化、办学水平一流化的高校都不能独善其身,知识共享、财富共创的开放规律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如何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高等教育研究者、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面前共同的课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之外,利用每一次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认真倾听、思考、研究、总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也成为高校突破思维定式,跨越文化鸿沟,缩短观念差距的重要途径。为此,校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特推出“他山之石”系列报道,并将通过普通师生的笔触,为广大师生打开一扇观察、审视、感受异域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育人思路的窗口,以便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结晶,使之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利器。
“他山之石”系列报道一:从杭州到台湾,那么近那么远
——2012年赴台湾正修科技大学访学总结
艺术学院 叶迎
2012年9月14日,我作为访问学者兼交换生管理老师,带着25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开始了我在台湾正修科技大学为期四个月的“正心、修身”之旅,也正是通过这次的学术交流与交换学习,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教育、教学以及艺术设计的现在与未来。
在正修学习的四个月,我切身感受到了正修科技大学大气、开放、严谨的学习、学术氛围,老师们不仅专业水平很高,而且个个都很敬业。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们既严格又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按照各自的专业被安排在对应的系里,并进行了对应课程的选修,与大陆的大学生活不同的是,社团、志工等社会活动也成为他们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快乐”和“忙碌”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关键词。
而我则被安排在时尚生活创意设计学位学程进行交流。这个学位学程因时尚设计产业发展之需要,以时尚金属工艺创意设计与视觉设计为主体,辅以时尚美学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中提升学生对时尚生活领域的认知,并从养成的技能中,创意设计出引领时尚品味的生活产品。培育流行产品设计与时尚文化相关领域产业所需之设计与经营管理人才,使其具备时尚设计产业所需之创造、开发、经营管理之核心能力,并积极开拓学生开创事业与进修的管道,提升时尚相关产业竞争优势。为此,我特意参访了系主任、教师及相关教学设施等,并随机听取了部份设计课程。在参访的同时,系主任吴守哲老师也安排了我为台湾学生进行6次的演讲任务。让我有机会第一次和台湾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可当我站在讲台上对着台湾学生说“晚上好”时,却感觉台下很多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惊异地看着我,似乎在回应我又似乎不是,当时我很纳闷,等我参加了多次台湾设计论坛讲座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台湾见面的问候语用的更多的还是“早安”、“午安”和“晚安”。
虽然同是中国人,但是我们似曾相识又彼此陌生,很多习俗、思想上还是有很多不同。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走进了台湾学校,除正修外,还参访了台湾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院校,以及故宫博物馆、台南博物馆等等;我从一个艺术设计者的角度,参观了2012台湾设计展、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多个大型展览活动和论坛,参访了美术馆、创意园区等,参与了文化产业趋势等论坛,聆听了近50多场艺术设计大师精彩的演讲,拍摄了近万张图片数据和几十份视频资料;我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利用节庆假日,骑单车环岛,经历了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山路,跨越了漂亮的东海岸,享受了海风一起驰骋的快感及纵谷间的处处绿意,领略了台湾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深深的人情味,感受到平民化、在地化的文化和无处不在的设计。
“台湾不大”,但处处可见人们无求的经营之地,自在地看待自己生命。
台湾不是用看的,而是要细细品味的。 我们过往所了解的中国,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湾, 这一半虽小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因此,台湾歌手罗大佑说,华人到了台湾,都有种“回到家”的幸福感。